注释:
{1}葛洪义:《法理学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,第14页。 {2}〔日〕穗积陈重:《法律进化论》,黄遵三等译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,第99—100页。 {3}《马克斯恩格斯全集》(第37卷),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,第490页。 {4}《马克斯恩格斯全集》(第1卷),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,第183页。 {5}马荣春:《刑法完善论》,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,第527—530页。 {6}同上,第516—517页。 {7}同上,第517—518页。 {8}同上,第525—526页。 {9}同上,第519—520页。 {10}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(第1卷),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,第289页。 {11}〔德〕拉德布鲁赫:《法学导论》,米健等译,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,第70页。 {12}〔荷〕斯宾诺莎:《伦理学》,贺麟译,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,第191页。 {13}同上,第170页。 {14}〔美〕弗朗西斯·福山:《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》,黄圣强等译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,第380页。 {15}〔奥地利〕石里克:《伦理学问题》,张国真等译,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,第89—90页。 {16}〔古希腊〕亚里士多德:《形而上学》,吴寿彭译,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,第138页。 {17}张文显:《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》,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,第84—85页。 {18}同上,第85页。 {19}同上,第86页。 {20}同上,第87—88页。 {21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268页。 {22}同上,第269页。 {23}同上注。 {24}同上,第270页。 {25}同上注。 {26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272页。 {27}〔古希腊〕亚里士多德:《尼各马科伦理学》,苗力田译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,第35页。 {28}同上,第37页。 {29}冯军:《刑事责任论》,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,第245页。 {30}〔美〕博登海默:《法理学一法律哲学和法学方法》,邓正来译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,第376页。 {31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250页。 {32}转引自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398页。 {33}〔古希腊〕亚里士多德:《政治学》,吴寿彭译,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,第371—372页。 {34}李庚香:《法美学的学科建构与“法之美”的呈现》,载《河南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08年第1期,第49页。 {35}〔美〕伯顿·史蒂文森主编:《世界明言博引词典》,周文标等编译,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,第442页。 {36}李庚香:《法美学的学科建构与“法之美”的呈现》,载《河南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08年第1期,第49页。 {37}〔意〕维柯:《新科学》(下卷),朱光潜译,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,第563页。 {38}朱光潜:《朱光潜全集》(第18卷),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,第275页。 {39}舒国滢:《在法律的边缘》,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,第53页。 {40}李泽厚:《美学三书》,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,第48页。 {41}王朝闻主编:《美学概论》,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,第29页。 {42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415页。 {43}编委会编:《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》,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,第219页。 {44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411—412页。 {45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413页。 {46}李庚香:《法美学的学科建构与“法之美”的呈现》,载《河南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08年第1期,第53页。 {47}〔德〕耶林:《为权利而斗争》,梁慧星译,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,第23页。 {48}〔德〕K.茨威格特:《比较法总论》,潘汉典等译,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,第183页。 {49}李泽厚:《美学三讲》,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,第480页。 {50}〔古希腊〕亚里士多德:《形而上学》,吴寿彭译,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,第134页。 {51}舒国滢:《在法律的边缘》,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,第93页。 {52}马荣春:《刑法完善论》,群众出版社2008年版,第11—26页。 {53}舒国滢:《在法律的边缘》,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,第51页。 {54}同上,第60页。 {55}〔德〕K.茨威格特:《比较法总论》,潘汉典等译,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,第169页。 {56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61页。 {57}〔美〕伯尔曼:《法律与革命》,贺卫芳等译,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,第69页。 {58}〔美〕伯顿·史蒂文森主编:《世界明言博引词典》,周文标等编译,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,第441页。 {59}〔德〕马克思:《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》,刘丕坤译,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,第50—51页。 {60}〔美〕伯顿·史蒂文森主编:《世界明言博引词典》,周文标等编译,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,第450页。 {61}同上,第451页。 {62}同上注。 {63}同上注。 {64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268页。 {65}同上,第416页。 {66}李泽厚:《美学三书》,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,第485页。 {67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411页。 {68}吕世伦主编:《法的真善美——法美学初探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415页。 {69}同上,第415—416页。 {70}《马克斯恩格斯全集》(第4卷),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,第485页。 {71}〔美〕伯顿·史蒂文森主编:《世界明言博引词典》,周文标等编译,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,第995页。 |